最新动态 News

初兮编导——【干货】中国当代40位顶级影视理论批评家(简介)

2016-11-01

“导师”嘴里经常念叨的中国评论界大咖们,最有影响力的影视类学术杂志由他们主编,国家级影视传媒课题项目由他们领导,他们,掌握着当代中国影视评论界的话语权。

     看了这些,“导师”开会再也不用听的一愣一愣的了。

[1]仲呈祥

1946年出生,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64年参加工作,历任成都市西城区中学教师,文教局干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四川文艺理论研究会理事。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委员、艺术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客座教授。2013年11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2]曾庆瑞
    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历任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文学系语言文学部主任、广播电视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华文文学联络委员会委员。196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联络会会员。原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文学系创系主任,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博士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曾子墨的父亲。

[3]王伟国

1942年8月生于浙江省镇海县,196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教授学位。出版的教材有《影视摄影技巧与构图》(合著)、《光的造型》。1988年4月被任命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创作、艺术研究工作。并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摄影师学会副会长。

[4]杨伟光  

中国电视产业最早的拓荒者之一,广东梅县人,1935年生,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副台长、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台长、广电部副部长等职。2014年9月20日因病去世,享年79岁。

[5]高鑫

河北高阳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1年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现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师从陈荒煤先生。1963年起历任北京管庄中学教师、朝阳师范学校教师,1993年评为教授。现为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及电视文化研究所所长。

[6]张凤铸

1936年4月生,广东省五华县人。原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现任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高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法人、会长,中国加拿大信息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要成果:撰有专著《文艺广播初探》、《影视基础理论和技巧》、《音响美学》、《电影电视艺术导论》、《电视声画艺术》(60万字)以及《张凤铸文集》。

[7]苗棣

1951年9月19日出生,曾任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文学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院长。现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电影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电视、电影艺术及电视文化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并参加过多种电视节目的创作活动。

[8]刘晔原

自1998年开始担任“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电视剧创作与理论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视剧理论和中国文化学。在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方面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文联保存无形文化的合作项目的考察团长,并担任该项目学术委员会的执行委员。现为中国文联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其他社会职务: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等院校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视协电视评论委员会委员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学会理事

[9]张育华

1956年11月生于山东,1982年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1年赴日留学,就读于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后任明治大学客座研究员。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新生代散文”代表作家之一。近10年来活跃于电视艺术研究创作领域,作为“知名中青年学者”多次参与电视艺术高端论坛并做主题发言。

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电视剧的文本建构与创新——电视剧的基本理论研究》;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重点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传媒类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重点项目《中国影视艺术对国家形象与民族认同的建构作用》等。

[10]戴清

女,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教授,2004始担任电视剧创作与理论方向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法学士、文学硕士,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2005—2006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2011—2012年马里兰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兼职有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单位——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特约评论员、中国文联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评论委员会委员。

[11]胡智锋

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1988年到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任教,历任讲师、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系党总支副书记,电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系副主任,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兼《现代传播》主编、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现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十余项,已出版学术专著《电视传播艺术学》《影视文化论稿》《电视美学大纲》等二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三百余篇;参与了百余个电视频道、栏目、大型节目的策划和主创工作;担任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大奖、中国新闻奖、国家音像制品奖、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等多个国家级奖项的评委。曾赴美国、俄罗斯、法国、芬兰、英国、澳大利亚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和学术交流。

胡智锋教授到2013年止,仍然是新闻传播学科、影视艺术领域唯一的一位在职的国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2]李胜利

1969年生于河南南阳。1991年毕业于河南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文学系工作。1999年在职攻读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电视剧历史与理论方向博士学位,2003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2001年晋升副教授。现为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艺术学基本理论及广播电视艺术学电视剧历史与理论。在当代电影、当代电视、现代传播、复旦学报、文艺报等报刊杂志发表相关领域学术论文十余篇,参与主编美学前沿、电影理论:迈向21世纪、电影批评:迈向21世纪等论文集,编著函授教材艺术概论等。

[14]黄会林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1993年的5月4号,举办大学生电影节。曾著有多个文稿作品,获得奖项。

1992年,北师大艺术系被批准成立,学校邀请时任中文系教授的黄会林担任系主任。58岁的黄会林毅然挑起创立艺术系的重担。经过1年的艰辛筹备,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构建完毕,艺术系开始招收本科生。但是黄会林认为,艺术系仅仅有教学,没有实践是远远不够的。于是黄会林萌生创办一个大学生自己的电影节的想法。到目前为止,大学生电影节已经举办了12届。

[15]周星

男,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党委书记,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传媒与艺术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艺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戏剧影视广播委员会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教影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港台电影研究会理事、中国艺术教育协会理事。另有同名人士。

[16]张智华

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论文《武侠片观念辨析》在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国家一级学会)第三届“学会奖”评奖中荣获优秀学术论文奖。与研究生合写的《2002年中国电视剧概况》荣获第四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论文评选理论类二等奖。

[17]郑洞天

郑洞天,河南罗山人,生于重庆,在上海读中小学,196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导演的影片有《邻居》1981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金鸡奖;《鸳鸯楼》1986年参展伦敦国际电影节;《人之初》1991年获童牛奖最佳影片奖;《故园秋色》1998年获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2000年拍摄《刘天华》。导演电视剧:《老师》1984年获飞天奖;《寻呼妈妈》1987年获飞天奖;《拜师》1987年获星光奖。现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秘书长。先后拍摄了《鸳鸯楼》、《秘闯金三角》、《人之初》、《刘天华》、《台湾往事》等影片。为中国电影事业培养了不少导演人才,他的评论文章,论文在电影界有一定的影响。

[18]王志敏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兼职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五届理事及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北京市美学会理事、2002年—2006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91年被国家教委和中宣部授予“八十年代优秀大学毕业生”称号,同年被广播电影电视部和人事部评为全国广电系统先进工作者。

[19]尹鸿

尹鸿,主要研究新闻传播学、影视传播、大众媒介与文化产业。现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及理论评论委员会主任,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特邀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学会副会长。

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机构兼职教授、客座研究员,多家电视媒体顾问。数百部集影视节目策划。兼任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20]彭吉象

1948年10月23日出生,四川省成都市人。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学士学位;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美学专业研究生,师从朱光潜、宗白华等6位导师,获硕士学位。最高学位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书记、教授、博导。

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教影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艺委会副会长,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第二批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重庆大学电影学院副院长。

[21]王一川

1959年2月生于四川沐川,著名学者,文论家。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国民艺术素养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与诗学》副主编。

[22]戴锦华

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大众传媒、电影与性别研究。曾获北京市社科研究优秀奖,国家级精品课程。曾在亚洲、欧洲、北美、南美、非洲、澳洲数十个个国家和地区讲学和访问。专著10余部。专著与论文,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俄文、日文、韩文、阿拉伯文出版。

专业特长:中国电影史,大众文化研究以及女性文学研究。曾多次出国出境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开设专题课程,进行中国电影系列专题讲座。《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1993年。

[23]陈旭光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指导导师。1982-1987 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读本科,1987-1991 浙江丽水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91-1994 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1994-1997 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1997-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任教,任职讲师,1999- 2003任职副教授,2004任职教授。

开设主要课程有《影视鉴赏》、《电影史专题》、《美学艺术学名著精读》、《当代文化与艺术研究专题》、《艺术概论》、《影视艺术概论》、《影视学专题》。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当代文化艺术思潮、影视文化、中外电影史等。

[24]李道新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兼任《电影艺术》、《电影评介》、《文化艺术研究》等杂志编委,《电影文学》杂志专家团队成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理事,中国电影博物馆藏品鉴定委员会委员。

1996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电影系,获电影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批评、中国电影文化与文化产业。在《文艺研究》、《人文杂志》、《艺术争鸣》、《艺术评论》、《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8部。其中,《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持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与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等。曾获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称号,入选教育部2006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5]郝建

郝建,1954生人,1971年至1979年,在工厂任电焊工;198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暨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现任北京电影学院研究所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开设课程《类型电影研究》、《电影电视剧作及叙事》、《大众文化研究》、《电影电视理论研讨班》科研课题《电视剧叙事与文化研究》(北京市教委科研项目、北京电影学院科研项目)

[26]俞虹

女,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兼任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视协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高教影视委员会理事、中广协会电视学研委会理事。曾任浙江大学广播影视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教授。

主要致力于视听传播艺术与媒介影响研究。在节目主持艺术、电视文化、电视传播与社会变迁互动影响方面做了比较多的研究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数十余篇,其中《当代社会阶层变迁与电视传播的价值取向》2003年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

[27]章柏青

男,1943年4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中国影视艺术技术协会(学会)联盟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28]丁亚平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先后在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电影系攻读博士研究生,获硕士、博士学位,是国内培养的首届电影学博士。曾任文化艺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总编辑及《传记文学》杂志社社长、主编等职。同时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评议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电影学学科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兼职教授、苏州大学文学院及北京印刷学院出版系兼职教授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29]赵卫防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党支部书记、研究生导师、研究员、电影学博士。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出生于1967年8月,先后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攻读本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电影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电影学广播电视学系攻读博士研究生。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团委书记、文化部团委常委等职,多年来从事影视史论特别是港台电影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多次赴港进行学术交流。

先后个人独立承担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参与国家年度课题等,并获各类奖项数次,出版个人专著有《香港电影史(1897—2006)》(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青年基金课题)、《香港电影产业流变》及《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香港电影》与《事件政策》两部分。其中《香港电影史(1897—2006)》为目前内地电影学术界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香港电影发展历史的专著,获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优秀著作奖。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文章百余篇,其中论文《五十年与第五十年》、《冯小宁电影研究》均获得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论文奖。

[30]秦喜清

1963年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电影学博士,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曾就读于南开大学外语系、北京大学哲学系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系;曾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和“中加学者交换项目”支持下,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妇女学和性别研究中心、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伊丽斯学院做访问研究。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早期电影史、比较电影史、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和实践以及西方现当代美学思潮。

曾出版专著《让-弗·利奥塔:独树一帜的后现代理论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获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年优秀科研成果奖著作三等奖;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欧美电影与中国早期电影(1920-1930)》(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8)和《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批评、实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参与编写《中国电影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并发表论文、评论多篇。

[31]赵小青

女,1957年4月12日生于南京,电影学博士,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北京文艺家评论协会理事、北京电影家协会会员。

在河北农村度过幼年时光。6岁回到云南父母身边,随父亲的军内调任,在云南的许多县市读过小学初中高中。1974年,在昆明西山区当知青。1977年入昆明电缆厂做工人。1980年任该厂子弟学校教师。1981考入云南大学夜大中文系,1986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调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文宣部任编辑。1992-1993年分别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专业硕士课程班进修各一年。1995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影视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获文学硕士学位证书,并留院影视所中国电影研究室工作。2000年在职攻读电影学博士学位,200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证书。

多年来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都市影视》、《电影新作》等刊物发表论文40多万字。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三十年代电影批评、东方银幕女性形象研究。并参加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新中国电影艺术史》,承担其中“惊险样式电影”部分写作。另外,还参加《大百科全书·电影卷》的修订改版,担任副主编。自2002年研究目标主要转向电视电影,并于2007年进行广电部社科研究项目《中国电视电影十年1999-2009》一书的写作,。

[32]陈犀禾

陈犀禾,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影视艺术学博士,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5年毕业于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系,是我国第一代电影学硕士研究生。曾任北京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理论美学研究室研究人员,研究室副主任。期间参加了大百科全书“电影卷”和中国电影出版社“电影艺术词典”的编写工作,兼任《电影艺术》特约评论员和《北影画报》专栏作家等。现任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博导,电影学科带头人。

[33]金冠军

浙江海盐人,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分校,曾任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主任、文学院院长助理、影视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院长。现任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外传媒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文化管理、媒介管理。

[34]蓝凡

男,1949年5月生,上海市人。上海大学教授、著名艺术理论家。1981年毕业于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获文艺学硕士学位。1991年被上海市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评为研究员。现为上海大学艺术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艺术学》丛刊主编、《中华舞蹈志》(全国艺术科学国家重点项目)全国总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中国古典文学学会会员。

主要研究领域:艺术史论。

[35]曲春景

女,教授,现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影视艺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电影学博士点影视批评与类型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主讲影视艺术概论、影视叙事研究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影视理论与批评、影视观众与接受心理研究、叙事理论研究、影视剧改编等。先后主持完成过多项重大理论课题:2000年主持完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叙事与价值”;2002年主持上海市教委项目“影视作品解读”;2003年再次负责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故事与媒介”的课题研究。科研和教学中曾获得过多次奖项:《论电视文化批评》获2004年中国电视金鹰节优秀论文二等奖(鹰奖)。

[36]孙绍谊

男,1961年生,美国南加州大学文学、电影博士(1999年)、电影硕士(1997年),上海社会科学院暨南京大学文学硕士(1991年),上海大学传媒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副教授,美国南加州大学东亚系兼职教授。

[37]石川

男,1967年9月14日生,重庆人,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副教授;电影学博士研究生副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大学亚洲电影研究中心副主任;《艺术学》丛刊编辑部副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第9、1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委员会委员;第1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大学生短片展评”评审委员;第十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

[38]欧阳宏生

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高级记者,全国首届“十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先后在地方、中央媒体从事采编、管理和研究工作。主持了两项国家社科重点课题,一项部级重大课题,13项国家一般和省部级课题。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15部著作,主编2部国家重点规划教材,4项成果获国家级社科奖励、8项成果获省人民政府奖励。

[39]贾磊磊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电影电视系主任,先后担任《中国银幕》杂志主编、《电影与观众》丛书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修订版影视学科主编;曾任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海峡两岸三地十大华语电影评选评委会副主任等。为全国四届文代会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编《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批评》、《艺术词典》等,出版专著有《电影观众学》、《电影与观众论稿》、《中国电影电视》等。2007年担任第二版《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家辞典》名誉主编及编辑委员会主任!电影剧本《夺联环记》、《呤龙啸虎》已由北影拍摄并公映。

[40]黄式宪

中国高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副会长、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著《“镜”文化思辨》、《电影电视走向21世纪》(主编)、《电影剧作概论》(副主编)

     其中电视剧文化领域批评大家:仲呈祥、欧阳宏生、贾磊磊、尹鸿、王一川、戴锦华、张颐武、孟繁树、崔文华、周星、苗棣、刘晔原、周安华、戴清等




首页 关于初兮 最新动态 课程体系 教师团队 教学环境 学员展示 合作伙伴 联系我们
初熙教育
免费咨询热线:15043008338 15553608567 17663927831  E-mail:201249335@qq.com
地址:山东省诸城市超然台路280 COPYRIGHT © 初熙教育
备案编号:吉ICP备16004966号-1